师生谈|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五)

发布时间:2022-01-03 11:58:53     作者:    责任编辑:经管院    审核人:    浏览次数: 次

编者按:2021年11月8日至11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学院党委通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会议、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专题党课、形势与政策课等形式,组织全院师生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通过深入学习,广大师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全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上来,把服务党和国家大局作为最高追求,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牢记“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结合工作学习实际,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


建党百年中国工农城乡关系发展的历史经验

beat365经济系教授 刘新智

beat3652019级硕士研究生 史晓宇


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探索如何带领中国和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上,始终将工农城乡关系发展看作一个重要命题,秉持共同繁荣的精神内核,立足时代需求,顺应历史大势,不断进行动态调整,为工农城乡关系的演进提供了思想引领,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城乡关系发展始终站在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上,围绕着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主线,始终把握了工农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这是中国特色工农城乡关系一以贯之的显著特征,也在实践探索中形成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第一,站稳一个立场——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发展历程,始终将为人民服务作为宗旨,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初心和使命。特别是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秉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理念。正如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曾经表明的那样,城乡融合可以让社会成员实现全面发展,这意味着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与城乡融合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中国共产党在处理工农城乡关系的时候,正是出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把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调整工农城乡关系的重要目标。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将拯救民族于水火作为己任,其对待工农城乡关系的态度表明了改变中国人民命运的追求。在中共二大上,中国共产党强调党内一切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都应当深入群众之中。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农村长期处于中国共产党革命活动前沿,中国共产党在农村进行广泛的农民运动和土地改革,加强根据地建设,领导广大农民摆脱封建经济关系,与土豪劣绅和贪官污吏积极斗争,改革封建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进行自救。在势力相对薄弱的城市,中国共产党也积极开展城市工作,领导城市工人运动,为工人阶级争取权利。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踏上领导人民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新征程,这一阶段的工农城乡关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解民生困苦的决心。建国之初,中国共产党秉持城乡互助的基本方针,积极推动个体农民劳动互助,逐年增加对农村的投入。工业方面重点抓钢铁、机器和化学工业等国民经济恢复需迫切发展起来的产业。鼓励人口按照个人的意愿需求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在社会主义探索时期,重工业主导着国民经济发展,农业的发展以工业现代化为指向,农村发展则依附于城市发展。经过这一时期,我国工业化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城市人口的社会地位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按照毛泽东的思想,一个国家工业化建设进行中,特别是在工业化初期,不能因拘泥于小仁政而忽视大仁政。尽管这一过程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农民的利益,从国家发展全局来看,当时采取的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方略对提升探索时期国家的整体实力和人民平均生活水平起到了实质作用。

在改革开放阶段,党的工作重点在于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在处理工农城乡关系上也重点关注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此期间,中国城乡二元结构逐渐得到改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包干到户、从包产到户做法也避免了农村再分配中的严重平均主义,并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热情,农民在农业生产和管理方面拥有更大自主权,农村剩余劳动人口也有了更多机会进行自主经营。同时,支持城镇和个体经济发展的政策大大减轻了城市就业的压力。经过这一时期发展方略的调整,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城乡公共资源的配置也在此阶段朝着均衡化的方向转变。在世纪之交,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这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形成了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当前工农城乡关系的重点在于弥合城乡差距,增进人民福祉。中国共产党在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城乡发展战略,要求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充分保障农民享有医疗卫生和受教育的权利,更加有效地保障农民工进城务工各项权益,统筹城乡公共服务,逐步实现一体化、均等化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城乡融合发展建立坚实的体制机制保障。2020年底,按照现行标准中国全部人口摆脱了贫困,这也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庄严承诺。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这是新时期在处理工农城乡关系上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体现。

第二,围绕一条主线——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纵观当今世界,各个国家都将现代化作为自己的发展任务。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将实现国家现代化视为自己的价值追求。根据社会发展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力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协调也是百年工农城乡关系调整的实质。现代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各个时期都有其特定历史条件和实际发展需要,因此中国共产党在各个阶段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认识的深远程度是不断拓展的,工农城乡关系的发展也随之而不断调整,从整体上服务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工农城乡关系思想体现了探索民族解放和中华民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为了扭转中国的落后局面,必须尽快实现国家现代化,这首先要组织动员群众推翻旧体制,消除阻碍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障碍。中国共产党在战争年代对工农城乡关系的探索,便是紧紧围绕破除封建制度,推动民主革命进行的。无论是在农村进行的土地革命还是在城市开展的工人运动,尽管中国共产党侧重有所不同,斗争方式有所不同,但归根到底是为了反抗封建制度,谋求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从1921年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团结领导工人和农民艰苦战斗,寻找到使中华民族政治独立和经济发展的方向,进而带领中国走上了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康庄大路。

新中国成立后,工农城乡政策坚持为中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这一历史任务服务。1949年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明确要求迅速恢复发展生产,以使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家转变为发达的工业大国。此后一段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以农助工、以城养乡的工农城乡关系,农村的大量劳动剩余用来补贴城市工业发展,尽管农村发展因而受到一定阻碍,但支持我国在较短时间内建成了相对完备的工业体系,加速了国家工业化进程。1964年召开的三届人大三次会议提出分“两步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在此基础上我国工农城乡关系进行了相应调整,农业发展被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形成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方针。

改革开放后,工农城乡关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发展需求,充分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努力探索新经济发展模式,促进资源要素在工农城乡间积极流动的时期。这一时期,统筹协调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为了现代化的新内涵,城乡间的互动关系也从二元结构发展成了统筹协调城乡发展以实现共同富裕,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有了更切实的保障。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推动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助推2050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百年目标。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大力破解工农城乡发展不平衡中的农业农村短板,把城市和农村融合成有机整体,实现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和国土空间的深度交互,产业之间资源要素充分流通,构建多元化产业体系。

第三,把握一个趋势——融合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对工农城乡关系的论述中指出,城市和乡村之间会按照依存、分离最终实现融合的顺序发展。马克思认为,从辩证唯物史观的视角来看城乡工农对抗属于历史范畴,城乡一体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城工农城乡发展的道路。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崭新的发展机遇,历届领导集体都结合社会发展各阶段国情,根据历史发展规律进行了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的实践经验再次表明,尽管工农城乡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会呈现不同的发展状态,但最终走向融合是必然规律。工农城乡间的依存和分离是不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下的产物,这种依存或者分离的状态来源于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又服务于特定时期的发展战略,当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会反过来对工农城乡关系的融合提出要求,以使工农城乡关系能够与高水平的经济发展相匹配,并进一步助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实需要工农城乡关系有所侧重,为协调发展打下基础。在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有限的情形下,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人民生活的现实需求要求中国共产党迅速恢复发展经济,尽管在这一过程中农村对城市的输血多于城市对农村的反哺,也留下了城乡二元结构的遗产,但这一做法实际上提高了当时人民生活的整体水平,提升了国家整体的经济实力,为后面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稳定了局面,奠定了基础。

在改革开放阶段,我国工农城乡关系体现了统筹协调的趋势,积极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弊端。由于农村相对落后的生产关系已不再满足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开始在农业领域改革,通过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以及改革户籍制度等措施,缓解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城乡之间的经济互动促进了城乡之间资源要素的交换,并为城乡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贡献。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对经济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200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地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推动城乡统筹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大战略举措。

当前中国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工农城乡关系朝着一体化目标融合发展,着重解决发展中不平衡的问题。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新时代的城乡关系着力促进城市和农村的深度融合,推动形成多元化产业体系。正如“木桶效应”原理,在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用了相当一段的时间改变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状况,加快速度赶超,但在新时代,中国经济已经跑过了一定的路程,就要更加注意调整关系,推进工农城乡协调发展,解决制约下一步发展的短板问题,提升发展的整体效能。由此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用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思路调整工农城乡关系,这一过程既实现了经济增长由高速度向高质量的转变,也推动了工农城乡关系朝着融合发展迈进。


Baidu
sogou